【健康科普】科学防癌,健康生活——第 31 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健康科普
2025 年 4 月 15 日 - 21 日,我们迎来了第 31 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,今年的活动主题是 “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”。这一主题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,倡导大家践行健康生活方式,控制癌症风险因素;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,促进早诊早治;同时,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,并定期复查,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,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,保障大家的健康生活。
大量研究表明,癌症是可防可控的。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、避免接触致癌因素、积极参与癌症筛查等措施,很多癌症是可以预防和早期发现的。那么,具体该如何科学防癌,拥抱健康生活呢?
践行健康生活方式,控制癌症风险因素
1.合理饮食:遵循 “食物多样,谷类为主” 的原则,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、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少吃红肉(如猪肉、牛肉、羊肉)和加工肉类(如香肠、火腿、腊肉)。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建议,每天应摄入不少于 300g 的蔬菜和 200g 的水果。同时,要控制盐、油和糖的摄入,避免食用过烫的食物,减少对食管黏膜的损伤。
2.适量运动:坚持每周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如快走、跑步、游泳、骑自行车等,也可结合力量训练,如举重、俯卧撑等。运动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,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,降低患癌风险。研究发现,长期坚持运动的人群,患乳腺癌、结直肠癌等癌症的风险可降低 20%-30%。
3.戒烟限酒:吸烟是导致多种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,如肺癌、胃癌、膀胱癌等。戒烟是降低患癌风险最有效的措施之一。对于饮酒,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应不超过 25g,女性不超过 15g。大量饮酒会增加肝癌、食管癌、乳腺癌等癌症的发病风险。
4.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:规律作息,保证充足的睡眠,每晚睡眠时间应在 7-8 小时。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生物钟,影响免疫系统功能,增加患癌几率。此外,还要注意减轻压力,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。长期精神紧张、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,也可能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。
积极参加癌症筛查,促进早诊早治
癌症在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,一旦出现明显症状,多数已处于中晚期,治疗效果大打折扣。而早期发现的癌症,治愈率和生存率远高于晚期癌症。例如,早期肺癌通过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,可以及时发现微小病灶,治愈率可达 90% 以上;早期乳腺癌通过乳腺钼靶检查,能发现直径小于 1cm 的肿瘤,5 年生存率可超过 90%。
不同癌症的筛查方法和适宜人群各不相同。一般来说,40 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,包括常规身体检查、血液检查、肿瘤标志物检测等。对于肺癌高风险人群(如长期吸烟、有肺癌家族史、从事石棉等职业暴露人群),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;乳腺癌高风险人群(如月经初潮早、绝经晚、未生育或未哺乳、有乳腺癌家族史等),40 岁起应每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,必要时结合乳腺超声检查;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(如有结直肠癌家族史、慢性肠炎病史、长期便秘或腹泻等),50 岁起应每年进行一次大便潜血试验,每 5 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。
我院在肿瘤防治方面的专业优势与相关活动
作为守护大众健康的重要力量,我院在肿瘤防治领域拥有专业的医疗团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。
我院聘请安徽省肿瘤医院(安徽省立医院西区)多位知名专家长期坐诊指导,帮扶期间专家每天带教查房、每周授课、开展业务学习,提高我科人员业务能力,为患者提供精准、个性化的诊疗方案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我院常规开展各种常见肿瘤的免疫、靶向、化疗、介入治疗,熟练掌握相关技术如下:,如肺穿刺活检术、肝穿刺活检术、肾脏穿刺术、ESD术、肝脏介入术、脾栓塞术、营养管置入术等。
积极发挥中医优势,更好地减轻抗肿瘤相关不良反应、增强患者体质、提高抗肿瘤疗效。辨证论治选择中药汤剂提高患者体力、增强食欲、改善乏力气短、血细胞减少等化疗反应;特色贴敷治疗缓解便秘、改善胃肠功能、止吐止泻、止咳平喘化痰;中药热敷局部止痛、行气消胀;中药涂擦保护患者血管、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;艾灸温经止痛。如通便贴、退热贴、中药封包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。
癌症虽然可怕,但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防癌知识,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,积极参加癌症筛查,就能够有效降低患癌风险,实现早诊早治。让我们携手共进,在第 31 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,积极传播科学防癌理念,共同营造全民防癌抗癌的良好氛围,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如果您在癌症防治方面有任何疑问或需要帮助,欢迎随时联系我院。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,守护您和家人的健康。
(撰稿:汪霞 审核:冯润青 签发:许海)